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自权  张晨 《中国骨伤》2013,26(9):709-713
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是常见的下肢骨折,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和运动损伤的增加,发生在胫骨近端的骨折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尽管在全身骨折中,胫骨平台骨折发生率仅占1%,但是由于胫骨近端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结构复杂,骨折常常合并关节内其他组  相似文献   
2.
盘状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其治疗方法有在关节镜下行盘状半月板成形术、盘状半月板次全切术、盘状半月板全切术等,虽术后短期临床效果佳,但远期临床效果不理想。目前对于盘状半月板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术式的选择及术后下肢力线的改变与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了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现状及术后下肢力线的变化情况,阐述了下肢力线的评估在盘状半月板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重建钢板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后,研究组愈合时间超过8周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各不良事件及总不良事件均少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Caveolin-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aveolin—1在骨肉瘤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分析Caveolin-1在骨肉瘤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骨肉瘤组和22例良性骨肿瘤中Caveolin-1的表达,镜下观察Caveolin-1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应用自动图像分析检测Caveo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Caveolin-1表达于所有标本的肿瘤微血管和小血管内皮上,Caveolin-1表达于大多数骨肉瘤的肿瘤细胞,定位于细胞膜和胞浆,但在良性骨肿瘤中表达很微弱。Caveolin-1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组中为59.0%,在良性骨肿瘤中为18.2%,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aveolin-1在骨肉瘤中高表达。Caveolin-1的表达与骨肉瘤肿瘤体积、病理分型和患者的性别无关(P〉0.05),与骨肉瘤的组织分化和是否转移有关(P〈0.05)。结论Caveolin-1在骨肉瘤中高表达原因不明,其可能是促进骨肉瘤发生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也可能作为骨肉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搜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发表的对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髌骨骨折术中应用进行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6月。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非随机干预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in non-randomised studies of interventions,ROBINS-I)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方法术后再手术率、术后临床康复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符合条件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4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金属植入物和金属植入物之间内固定失败再手术率无显著差异[OR=0.52,95%CI(0.25,1.08),P=0.08]。接受非金属植入物后,患者术后临床康复优良率高于接受金属植入物[OR=3.34,95%CI(1.67,6.71),P=0.000 7],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接受金属植入物[OR=0.21,95%CI(0.07,0.60),P=0.003]。当去除钢丝克氏针断裂及其产生的皮肤刺激症状并发症后,非金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CI(0.45,2.56),P=0.86]。结论:非金属植物可提供与金属植物相同的内固定成功率,且可通过降低金属植物相关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基因单转染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联合转染兔膝关节后对其骨关节炎(OA)的治疗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切断法(ACLT)将新西兰白兔膝关节制成OA模型,分为4组,分别向膝关节内注射转染了不同重组基因的阳性克隆软骨细胞。4周和8周后,取关节标本进行Mankin评分,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试剂(AB-PAS)染色,TGF-β、IGF-Ⅰ、Ⅱ型胶原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手术对照组软骨损伤程度较大,其Mankin评分为9.5±1.0(4周)和12.5±1.7(8周),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和单基因转染组、双基因转染组(P〈0.05);各因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中,空白对照组(P〈0.01)及单基因转染组、双基因转染组(P〈0.05)的灰度值均高于手术对照组;双基因转染组的灰度值较单基因转染组高(P〈0.05);8周时各对应组灰度值较4周有明显下降(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手术对照组的超微结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紊乱,基因治疗4周后的超微结构较手术对照组接近正常,但8周后,其紊乱程度又逐渐加重。结论关节内注射转基因软骨细胞对OA有一定治疗作用:IGF-Ⅰ和TGF-β.双基因的治疗效果优于IGF-Ⅰ单基因;基因治疗4周后,基因表达逐渐减弱,基因治疗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黄韧带病变对颈脊髓后方致压,颈脊髓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颈脊柱三维运动的关系,为探讨黄韧带病变所致颈脊髓病的发病机制提供运动学、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5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C2~C7)通过后方C4~5间骨窗伸入直径9.58 mm的半球形致压物模拟颈椎黄韧带病变时对颈脊髓后方所形成的压迫。实验对颈脊髓由后向前致压,致压深度分别为椎管中矢径的10%~60%、依次增加10%。分别测量各运动位置,不同致压深度下,颈脊膜脊髓后方所受压力。结果 (1)随致压深度的增加颈脊髓脊膜后方所受压力明显加大,两者呈非线性关系。(2)颈脊髓后方致压时,测得颈脊髓脊膜后方所受压力,在前屈后伸运动中,20%~60%各相邻致压深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立位、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中运动中 30%~60%各相邻致压深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左右侧弯、左右旋转时, 相同致压深度,两侧侧弯、旋转各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予以合并取均数分别命名为侧弯30°位、旋转15°位。(4)在各运动位置,不同致压深度颈脊髓脊膜后方所受压力变化比较, 30%~60%致压深度时,前屈30°位>侧弯30°位>后伸30°位>中立位>旋转15°位。10%~20%致压深度时,侧弯30°位>后伸30°位>前屈30°中立位>旋转15°位。结论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和颈脊柱运动有着密切联系。所受压力随致压深度增加而增大,深度超出30%临界值后有统计学意义。相同致压深度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大小随运动方向不同而改变,前屈后伸运动对颈脊髓的压力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RTKA)中髌骨假体保留与否的疗效差异。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RTKA中与是否保留髌骨假体疗效相关的文献,经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临床评分、功能评分、SF躯体及心理评分、患者满意度等相关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Rev 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研究3篇,共计231例RTKA患者,其中保留髌骨假体组共154例,非保留髌骨假体组共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保留髌骨假体组的临床评分(P=0.91)、功能评分(P=0.35)、SF躯体(P=0.39)及心理评分(P=0.13)与非保留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KA术中髌骨假体的保留与否对术后症状改善、功能恢复等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膝骨关节炎患者体重指数与下肢力线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琦  段王平  曹晓明  郭恒  王磊  卫小春 《中国骨伤》2011,24(11):911-914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体重指数与双下肢力线的关系。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收集因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内翻患者78例,男17例,女61例;年龄41-85岁,平均68.1岁。体重指数采用普通成年人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的分类标准分为3组:正常组,BMI〈24.0,男3例,女11例,14例28膝,平均年龄(69.5±4.7)岁;超重组,24.0≤BMI〈28.0,男4例,女25例,共29例58膝,平均年龄(66.4±7.9)岁;肥胖组,BMI≥28.0,男10例,女25例,共35例70膝,平均年龄(69.1±8.3)岁。采用躯体x线测量系统测量平卧位和负重位的双下肢力线角度。结果:正常组与超重组患者,平卧位及负重住下肢力线膝内翻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平卧位膝内翻角度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重位膝内翻角度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与平卧位和负重位膝内翻角无明显相关性。3组负重位膝内翻角度均大于平卧位。结论:肥胖骨关节炎患者负重位时膝内翻角度增大,提示肥胖是导致下肢力线内翻角度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凹侧撑开预矫形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凹侧撑开预矫形后双侧依次上棒二次矫形的手术方法。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包括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主弯顶椎偏距(AVT)、躯干偏移(TS)。结果 病人随访(9.0±6.3)个月(1~16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97.4°±10.0°,次弯Cobb角:55.6°±8.4°,TK:50.4°±20.3°,LL:62.7°±6.3°,AVT:(7.64±1.55) cm,TS:(2.00±1.93) cm;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25.8°±8.1°,次弯Cobb角:21.0°±12.0°,TK:24.9°±9.6°,LL:31.6°±11.9°,AVT:(2.34±1.45) cm,TS:(1.26±0.63) cm;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21.2°±9.1°,次弯Cobb角:22.4°±16.1°,TK:32.8°±12.0°,LL:37.6°±14.0°,AVT:(2.41±0.81) cm,TS:(1.6±1.4) cm。除TS外,上述其他指标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7个月出现迟发性感染,遂进行手术清创以及内固定取出术后再愈合。结论 采用凹侧撑开预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能够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且出血少,术中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